技術高地:最好的光應在博物館
國內首次博物館LED應用研討啟動
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艾晶主持的,2015-2016年文化部科技創(chuàng)新項目“LED在博物館、美術館的應用現(xiàn)狀與前景研究”課題,在歷經一年的調研后,在2016年5月31日在國家博物館進行了學術研討匯報。
課題組中的特約專家、研發(fā)合作企業(yè)代表參加了會議,云知光作為全程參與的行業(yè)媒體出席了會議。
研究團隊匯報了過去的一年中調研的數(shù)十家博物館的光環(huán)境應用現(xiàn)狀并作分析,并結合遇到的典型問題,聽取了研發(fā)合作企業(yè)為解決典型應用問題而開發(fā)的最新的LED博物館燈具解決方案。
報導性質的文章相信其他的行業(yè)媒體都會有,這里就不重復了。
我們結合一些與會專家的看法和我們的啟發(fā),來嘮一下一些機遇與路徑:
博物館照明這條高緯度的獨木橋,走不走?
在過去的十數(shù)年間,博物館、美術館領域集中了一些走這條路的先行者,通過做好了博物館照明而“向下”兼容到了商業(yè)照明的領域中,利用博物館照明帶來的美譽度和專業(yè)背書作為營銷工具,成功開拓了商業(yè)照明的新市場,取得了業(yè)務結構上的良性平衡。
這一招很多后來者都看在眼里并趨之若鶩。
然而,從去年開始,市場環(huán)境出現(xiàn)了變化,大型公共建筑的開工量顯著減少,一、二線城市大型博物館是其中一類,但與此同時,受益于旅游文創(chuàng)業(yè)成為國家新型支柱性產業(yè),各種三四五線城市級的博物館和民間主題個人美術館正在大量涌現(xiàn),在新開市場容量遇到變化的時候,作為后來者,這條路還能繼續(xù)走嗎?應該怎么走?
我覺得是可以的,理由我簡單總結為四條:
1、只要能做好燈,一定有自己的生存空間(廢話啊!這似乎跟博不博物沒關系啊。別著急,看完先);
2、博物館依然是市場教育的高地,具備先天性的營銷和品牌戰(zhàn)略高度;
3、新型小微美術館、博物館和大量存量市場(改造市場),機會充足;
4、新應用的開發(fā)還大有可為。
下面,我將上述四點稍作展開,分析一下這條不太好走的路,會有哪些機遇:
1、燈具精尖研發(fā)的機遇
最具有生命力的產品研發(fā),就在于具體應用場景中的需求倒逼而不是拍腦袋想一個概念的YY,作為最嚴苛的用光需求場所,在博物館應用中找尋研發(fā)動力顯然是一個機遇:
圖:國家博物館中的中國錢幣館,由射燈負責的環(huán)境光與展柜內裝重點光的照明搭配手法讓觀展視覺非常舒適。
我們走近點去看,就能看出點問題:
上圖:據(jù)課題主持人艾晶老師笑言,正是當年這個館的照明遇到的問題,讓她萌生了組織這次研究的念頭。
留意上圖,錢幣博物館中的展柜燈是訂制產品,巧妙隱藏在展柜中,燈具為展柜生產廠家所做,截光控光做得算優(yōu)秀,但從照明護照光譜儀現(xiàn)場測出的光品質而言,光品質參差和不可控(由于展柜限制,測量方式只能垂直緊貼玻璃面)。
圖:會上,研究支持企業(yè)湯石在會上分享為了解決光源一致性問題的解決方案。
圖:會上,研究支持企業(yè)iGuzzini以南京大報恩寺博物館項目為例開發(fā)的展柜燈具模塊畫應用解決方案。
無論是光品質的提升還是燈具本身的精巧和隱匿性,都是極好的技術積累。
所以,琢磨好博物館陳列需求這件事是能讓企業(yè)做好燈的,只要能做好燈,一定有更好的生存空間。
2、向下兼容收獲市場的機遇
博物館依然是是市場教育的高地,具備先天性的營銷和品牌戰(zhàn)略高度。
為什么這么說?
先來思考一個問題:為什么號稱走高端路線的專業(yè)燈具企業(yè)都會往博物館靠?
因為大家會認為:“連博物館照明都能做好,其他地方就不用說啦!”
這個原因就跟所有的汽車企業(yè)到一定的程度時都愿意去參加各種拉力賽、耐力賽、F1、WRC很像,因為賽事對汽車技術的要求極高,所以大家會至少認為:“能賽好車的品牌一定能做好商用車”,會同時成為一個營銷事件的背書。
因此,這是個無論是技術研發(fā)的高度支持還是市場的知名度,都無疑是一件站上市場舞臺跳舞的標準動作。
圖:六百年首次亮燈的故宮備受舉國上下關注,點亮故宮的,正是德國的ERCO。文物、藝術品、畫作、雕像……由于博物館被照物的要求高大上,既要被看見,又要在顏色、材質上進行各種的嚴密保護,這就決定了對博物館燈具的高標準嚴要求。
上兩張圖:ERCO的博物館案例和商業(yè)照明中的案例,他們在博物館照明的應用方式,是無數(shù)博物館陳列照明設計的《圣經》,ERCO雖說是燈具品牌中的王牌,但回溯歷史,ERCO也是因為其博物館的應用而得到高美譽度的廣為人知,并且在這個美譽度的基礎上走進高端商業(yè)照明。
圖:2016年法蘭克福照明展上,澳大利亞XAL的模塊化商照應用讓人驚艷,然而,你發(fā)現(xiàn)了嗎?這正是從博物館展柜需要靈活調整的環(huán)境光和重點光的嵌入展柜軌道照明系統(tǒng)而來的。
我們再來看看,云知光特約講師,照明設計師符浩然為高端珠寶鐘表展示做的一個改造案例解釋,你有沒有發(fā)覺,無論手法,還是燈具,這其實就是博物館展柜陳列的經典出品?
3、新型小微美術館、博物館和大量存量市場(改造市場)機會充足
“一線的博物館用得起當然都沒問題,應該考慮基層博物館如何能普及?”
——宋向光
專題組專家
北京大學塞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副館長
圖:位于北京西郊的北京植物園中的“曹雪芹紀念館”,非常小的主題博物館,然而燈光的設計和應用卻很有心思。
那么,大量分布廣泛規(guī)模不大的各種博物館美術館,我們市場上是否有使用的產品去滿足了呢?
在全球逐步淘汰白熾燈的步伐和環(huán)保節(jié)能的大語境下,LED的普遍應用必須是個趨勢。據(jù)本次調研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15年,全國博物館數(shù)量增至4516家(2011年為3415家),美術館330座,其中不包括民辦博物館和美術館。
而調研同時顯示,博物館美術館考慮使用LED光源替換傳統(tǒng)光源照明的比例,高達75%。
4、新應用的開發(fā)仍大有可為
LED在人類使用燈具的發(fā)展的歷程中不過誕生了幾分鐘而已。
老生常談的說法是,LED將無數(shù)的生產企業(yè)拉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,其實具體的意思,就是很多在新技術發(fā)明出來之前不存在可能的場景開發(fā),當下已經具備了條件。
圖:2016法蘭克福照明展上,LG展臺的OLED應用展示,柔軟極薄易彎曲的發(fā)光面,為展示的可能性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間,博物展示、商業(yè)陳列,不一而足。
上述四點看法,供大家參詳。
最后,扯點重要的題外話:有技術就夠了嗎?
“滄海月明珠有淚,藍田日暖玉生煙”這兩句詩講述的,其實都是光的意境。
說到底,技術只是一種手段,在博物館美術館這個領域,照明是為藝術和感染力服務的。
——崔學諳
專家組成員
北京博物館學會秘書長
崔老師會上這句話分量很重,正好在國博參觀的時候遇見了一件事兒:
國家博物館正在展出一個歐洲威尼斯畫派特展,專門用了iGuzzini(同樣來自意大利)家的燈,鹵素燈+濾鏡,應該說光品質應該挺好?
觀展的時候,總覺得哪里有點不對:
珍貴的畫作,特意用了最穩(wěn)妥的鹵素燈照射,可惜算漏了地角線的LED燈帶曝亮,安靜觀展的視覺和光線的干擾其實都挺顯著。
更可惜的是,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都禁不了拍照閃光燈的偶爾忽然亮起。
所以,博物館照明,除了技術以外,還有什麼更重要的?
做燈的人往往會忘了為什么出發(fā),以為把燈裝到項目里就完事兒了,其實非也,如果不理解光在博物館(在所有空間同樣成立)中的應用根源,那么無論是設計配合也好、燈具開發(fā)也好,永遠都會兩眼一抹黑找不到方向。
對了,“滄海月明珠有淚,藍田日暖玉生煙”這兩句的意思是:
被遺棄在大海里的明珠,在月亮照射下晶瑩發(fā)亮,猶如鮫人的眼淚;美好的愿望,如藍田山上的煙云,可望而不可及。
如果沒有理解展覽背后的意義和目的,那么燈和光不僅不能傳遞最基本的信息,而且還有可能是災難。
(審核編輯: 滄海一土)
分享